零點快評
  來稿信箱:xhrbpl@126.com
  這幾天網上熱議和熱炒“單身基因”。其源頭是近日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道:北京大學的科學家檢測了600多名中國大學生的頭髮樣本,發現一種所謂的“單身基因”,攜帶該基因的人難以親近他人,約會機會少,或者戀情失敗,單身幾率高。
  這類人類遺傳學與社會行為之間關聯的基因研究,不是不可以做,有時也有一些積極意義,但相關法規要先走一步,預防其負面效果,特別是當基因研究越界“社會化”時,更需小心謹慎。如果長期法律空白,失去監管,後果將會很嚴重。當不受法律的限制、花費一定費用就可從基因上對某人的遺傳傾向進行預測,“單身基因”就會擴展到“犯罪基因”、“暴力基因”或“缺陷基因”,帶來“種族歧視”、“宗教歧視”或“政治歧視”,危害非常大,不得不防。
  如何使基因研究既造福於人類,又不產生社會危害,只有用法律圈住它,穩步發展,有限推廣。所以,我們在為這類新技術唱贊歌和傳播其研究成果時,一定要對其保持戒備和防範。
  對“單身基因”的研究,百姓也未必欣賞。如果研究用的是國家資金或教研費用,老百姓難免會有不滿。因為,急等著專家用基因研究來解答的問題實在太多了,如遺傳性疾病的防治、優生優育的措施、霧霾是否危害人類生殖等等。這些都比“單身基因”研究更加急需和實用,也更加靠譜。畢竟人類的社會性很複雜,單純用基因等生物因素解讀複雜多變的人類行為,很不全面,也難免失誤。  (原標題:法規要走在基因研究的前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b10fbtzx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